Student Blog

读《素时绵年》有感

 

2014届高一(5)班   傅 佾
指导教师   崔 洁
我个人想,若是要想让我说说何时从对小说集的阅读喜好转变为对散文诗歌的热爱,是需要提一提这本书的。
起初买下它,是出于对作者文笔的欣赏。题目自然也好 ,一开始却未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条件反射性的将它误解了。然而其实,这里的“时”与“年”是被颠调了。我才开始思索,开始从读文中探求。如同旅行在一条小路。
后来,我联想起鲁迅先生所写的《朝花夕拾》。从文题知道这是一种回忆与保留,也许是因鲁迅先生那时已老了。因此是“夕拾”。而我想的却是这花儿,盛好时不摘而留至夕阳。是因为:只有当尘埃落定之后,人才会知,何该为舍,何该为留。恰似这花,也是应有选择的。如同时一点点平凡素味的片段,丝丝交融成瑰丽的片段。这是我觉得两本书中的异曲同工之妙。
她啊,是生于南方的女子。带着那一点,终有的,淡淡丁香的味道。
这是我在不久后在看到她另一本书上所著的简介与所照的照片时,宛然在心的一句话。
文章从篇头便定的细腻文雅。从她回忆起儿时与祖父的采兰开始,慢慢展开,引出记忆盖在页页的白纸上。整文起伏如清溪流淌,即使是到了生离死别的沉痛,作者的证据依旧轻缓如一!或者说,那是一种理智,似乎她已是一位置于身外的记录者和感悟者,但这却是我无为欣赏的地方,只因这是一种独特的境界。如同是浮水莲花般,同时共处于一种光明与阴暗里;也是同时浸在一种欢乐与痛苦中。但却极美,美到你完全失去嫉妒与毁坏的意图,也许她是由于家族性情的元素吧,本生便平淡凄清。但我想起一句藏文:放下,才是自在。
如今的太多人,只懂得深挖悲痛,说着:“这便是世界。”浑然却不知,真正懂得的人。应是切开黑暗的同时一起将光明点亮。一本书可以那样哀而不伤。是因为这告诉了你,并且使你相信温暖,哪怕是绕尽千百度,仅存于灯火澜珊处。但人生并非如苍央嘉措那样;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欠。因为好过素昧平生的,就是相见。如此,便应心存感激才是。这是本书在我眼里所深化了的内容。
我们可以盲目,但不可以绝望。
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态得到重生,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换,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这两句话,出于她所著的另外两本书,并非存在于这一本里,然而我却觉得这两句话在这里实在妥贴不过。是可以失望,是可以伤痛,是可以无肋,但是却绝对不能绝望;因为我们需要从此而重生。去理解,去原凉,去感激,最终在这清雨中懈往新生。
最后我想写的,是当时在书的背面所留下的虚有其表我感言——张爱玲的那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